随着产业全球化的发展,“隐形冠军”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与中国企业扯上关系。在武汉光谷,许多“隐形冠军”较少被外界关注,却牢牢占据着其所在行业的市场份额。
作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光纤光缆公司,长飞光纤算是一位低调的“富豪”。
虽然10余年间,光纤价格降了90%,但该公司的产值一直逆势增长。2012年长飞光纤的产值超过60亿元。
绕地球800圈
这里是一个封闭式车间,数条最新的光纤生产线初步成型,正在进行紧张忙碌的安装调试。从安装支架,到调整线路,再到监测仪器。10多位工人行色匆匆,一刻不停。他们身边的每个大型设备上,都镶嵌着长飞光纤的标识。
长飞光纤拉丝工艺主任工程师李红专介绍,这些机器都是由长飞光纤自主研发,每分钟能拉出2000多米光纤,在全国是最快的。
眼下,长飞光纤的光纤产能已达到3200万芯公里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李红专形象地说,把一年生产的光纤全部连起来,可以绕地球800圈。
然而,在长飞光纤的车间走一圈,你会发现,同一层车间内,绝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到3-4名工人,多数生产过程都由机械设备自动化操作,很是安静。
在长飞光纤总部一楼展厅里,有一根1米多高,晶莹剔透、碗口粗细的圆柱形“玻璃棒”格外引人注意。
这根“玻璃棒”的学名叫预制棒,细如发丝的光纤就是用这个“玻璃棒”拉成的。这种大尺寸的预制棒可以拉成六七千公里的光纤。有人形象地说,这是一根科技“魔术棒”。
拉丝车间内,粗壮的预制棒坐上30米高的拉丝塔,在2000多摄氏度高温炙烤下,发出炫目的光芒,在牵引轮的带动下,拉出根根光纤。它们的直径不过0.125毫米,比头发丝还细,而光在这里面传输,几十公里都不会变形。
但就是这根1米多长的棒,一直卡着中国光纤光缆制造企业的脖子。
诞生之路
光纤预制棒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,其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作保障。
据初步测算,要弥补我国目前大约每年2000吨光纤预制棒的缺口,不计土地、厂房、设备等费用至少需要3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,这给我国光纤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由于近年来我国光纤市场价格长期低迷,光缆产品基本是保本甚至亏本经营,光纤产品也只是微利的状态,要在短期内进行如此多的资金投入是十分困难的。这也是我国光纤预制棒产量无法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同时,我国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一直处在较低水平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制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。记者采访中获悉,由于近年来光纤企业效益持续下滑,其在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,许多国内企业都面临人才流失的压力。
为了实现这一突破性创新,彻底告别对国外技术的依赖,长飞光纤想出了一条国际合作的道路。
从2010年开始,长飞光纤与德国贺利氏公司开展大尺寸预制棒拉伸技术合作研究,采用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的模式,实现了更大尺寸预制棒拉伸技术的本土化,填补了我国技术的空白,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。
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,光纤预制棒的研发和生产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,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,长飞光纤不惜花重金,从国内外引进了众多高端人才。
“长飞光纤在芯棒制造工艺上优势明显,德国贺利氏公司在石英材料制备上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,这种大尺寸预制棒的诞生,就是两者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的成果。”长飞光纤技术总监罗杰说,通过合作,不仅弥补了长飞光纤原来生产工艺上的部分缺点,同时还使双方优势相互叠加,在光纤研发和大规模生产上得以取得重大突破。
罗杰表示:“这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,实现了光纤产业的技术升级,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提升了我国自主开发光纤工艺技术的创新能力,提高了我国光通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”
目前,在光纤光缆最核心的领域,长飞光纤预制棒年产能达到1500吨,已经实现自给自足,且同时能少量供应国内其他厂商。同时,长飞光纤生产的拉丝塔也已在业内广泛应用。
来源: |